国宝《千里江山图》背后藏了多少秘密?

中国绘画史的奇迹《千里江山图》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创作者王希孟有怎样的经历?《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些地方?宋徽宗要《千里江山图》做什么?应当如何欣赏这幅画?这些问题,故宫博物院的书画研究专家余辉先生在下面这篇长文中给出了详尽的回答。

《千里江山图》卷是真迹吗?

画中蔡京的跋文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所提到的“画学”和“禁中文书库”说明了此跋文为真迹。造假的跋文,通常不知道这两个机构同时出现在中国北宋。画学(1104-1127年),经过多次调整,存世23年,宋徽宗为了提高翰林图画院和翰林书院的艺术功力建立了画学,是皇家培养绘画学生的学校,古代史上从未出现过,具有唯一性。叫这个名的文书库也是历史上唯一在宋代出现的机构,它有两个,一个是管理税收档案的部门金耀门文书库,另一个是管理皇家文墨的机构书艺局文书库,王希孟很可能是在后者当差。

“画学”建于1104年,招收的学生名为生徒,分为“士流”与“杂流”,名额为30人。士流文化程度较高,杂流文化程度较低。北宋时有专门为小孩设立的一套考试机制,称为神童制,设立童子科,考中后可以设进士出身,到了当官的年纪便可直接授予官位。北宋后期,徽宗将绘画纳入神童制,在宰相蔡京的发掘下,当时未满十岁的王希孟通过重重考试,于1107年入画学。王希孟属于生徒中的士流,他在这里需要用三年的时间学习诗词、绘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画学三年结业后,本应进入画院,而王希孟未通过考试,后进驻文书库,从事登记档案的工作,之后在蔡京的推荐下,结识宋徽宗。王希孟先入画学,后入文书库,他几次向徽宗献画,徽宗认为他“未甚工”,即画的不够工整,但“上知其性可教”,即素养较高,值得一教,所以 “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亲自教授他绘画,不出半年,王希孟完成《千里江山图》,献给徽宗,徽宗赐给蔡京。

《千里江山图》卷破损处

从《千里江山图》卷的破损处可以发现,王希孟作画用的绢,造价昂贵,当时他的俸禄是1000多个铜钱,如果要买这种绢需要花去半个月的俸禄,徽宗赐给王希孟作画用的上等绢,颜料,还有半年的作画时间,王希孟完成了《千里江山图》。同时代的宫廷画匠用相近尺寸的绢临摹了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还有画工拿去绘制《听琴图》,除上述几幅图画之外,徽宗自己的《瑞鹤图》也使用了相近尺寸绢,这些绘画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均为设色。这说明宋徽宗登基之后在绘画方面要集中精力、时间、材料解决宫廷画家绘画的设色问题,建立一个皇家宫廷的审美体系,在这个审美体系下完成的作品还应具有多样性。皇家宫廷绘画,主要是富丽堂皇的颜色,王希孟在这方面可塑性很强,宋徽宗赐令王希孟帮助他建立一个宫廷山水画的设色体系,解决设色问题。

《千里江山图》画的究竟是什么地方?

王希孟绘制这幅画的时候不到17周岁,这个年龄段不可能把宋代的名山大川都游历一遍,古代的交通工具比较慢,当时从杭州到北京坐船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所以王希孟不可能去过很多地方。这幅画绘制的其实是山峰而非山脉,在山脉中,山与山之间是有关联的,脉是有走向的,所以叫山脉。山峰跟山峰之间不可能没有关联,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忽然从地底下冒出尖峰。这一点需要去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目识心记。《千里江山图》中的自然景观是在大江大湖边上,耸起一片高峰,从现代卫星地图来看,这个景观在当时的庐山鄱阳湖。庐山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两边有高耸的山峰,中间有峡谷,所以在《千里江山图》中多次出现两边的高峰中间夹着峡谷,这是庐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山脚的湿地,那就是鄱阳湖。

庐山、鄱阳湖、长江卫星地图

第四纪冰川遗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庐山里面无法看到庐山原本的面貌,但是站在鄱阳湖看庐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所以王希孟是站在山下的鄱阳湖看庐山上这些景观的,包括庐山的标志性景观庐山瀑布也与画中极为相似。五代荆浩的《匡庐图》同样描绘过这一景观。

庐山三叠瀑布

画中四叠瀑布

五代荆浩(传)《匡庐图》轴(局部,台北故宫藏)

双瀑

《千里江山图》中还描绘了很多船,概括起来包括两种船,一种是漕船,一种是客船。漕船用于运货,船舱像长型的乌龟背,只开了两个透气的窗口,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漕船相似,王希孟住在开封,那里有很多这样的船。还有一种是客船,左右两侧各有垂直的船舱,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客船相似。画中还有一种脚踏船,类似于今天公园里的踩水车,这种船长度约百余米,唐宋时期,在长江中游,鄱阳湖一带有很多这样的船,用于货运、载客比较方便。北宋时期在洞庭湖造船,南宋初期发明了这种船,这个理念后来被用到了大船,两边装有轮子,用脚踩踏时,船速非常快,不容易被超越。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并不豪华,属于宋代隐居性的比较简朴的建筑,图中还有模仿匡裕隐居的神庙。传说在周朝时期,有一个叫匡裕的人,他带着七个兄弟一起去庐山隐居修炼,最后得道成仙。后来汉武帝路过庐山时,当地人告诉他说匡裕在这里修炼成仙,汉武帝当下封匡裕为庐山的山神以做纪念,因此匡裕又叫匡君、匡神。

隐居

模仿匡裕的隐居生活

北宋诗人陈舜俞写了《庐山记》,记载中说:“通隐桥之西一里有匡君庙”。在距离匡神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桥,叫通隐桥。这本书完成于1072年,距离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大概四十年的光景。也就是说这幅画在描绘当时的通隐桥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疑是匡神庙

疑是通隐桥

王希孟画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建筑,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以及建在悬崖顶和悬崖缝里的崖居建筑,这里有一个分布规律是,除了寺庙之外其余均为隐居建筑。画中绘有两进的院子,在院子最后面建有一个草垛子形状的房子,这是古时候最简易的隐居草屋。

磨坊

寺观

渔村

农舍

酒肆

书院

书院

岩居

崖居

隐居

江南建筑样式

画中还绘有一个三层的炼丹台,旁边还绘有两只与道士成仙相关的仙鹤,疑是庐山道教白鹤观。

《千里江山图》卷中疑是白鹤观

画面的远处似乎是庐山下面的西林寺和西林寺塔。画中的木质桥梁不是鄱阳湖的桥梁,鄱阳湖至明代才出现桥梁,而且是石头桥。通过查阅文献和考证,画中的木质桥梁是北宋时期苏州的长桥,这个长桥是由木桩打下去,桥中间还有一个凉亭。画中人物的活动丰富多样,有牵着毛驴的粮商,有乘船出行的旅人,有捕鱼的渔民,还有文人雅士品茗交流的活动。

疑似庐山附近的西林寺和西林寺塔

长桥

在这幅画中还可以看到沙滩和很多礁石,因为湖里没有礁石,沼泽地也没有礁石,但海边是有礁石的,由此可以推断王希孟很可能去过海边。因此可以把王希孟早年曾游历过的地方一一标出,画中同时出现了双瀑和四叠瀑,这个景观在北宋只有一处,是福建仙游,由此确定他去过闽东南,大量的沿海礁石可以说明这一点。之后他北行去求学,经过南昌去开封,途中游历庐山,过九江,到九江可以坐大船,顺江而下经过润州要换船,润州离苏州较近,苏州在当时是中国南方很重要的地方。画中的苏州长桥如果不曾亲眼所见是画不出来的,由此可以推断他是在这个时期绕道见到了苏州长桥,最后乘坐运河船一直到开封。这样一来,便可大致清楚王希孟早年的游历。

礁石

宋徽宗要借着《千里江山图》做什么?

当时的宋朝已经形成了两种审美意识,第一种是悲天悯人的审美观,主要表现底层生活,怜悯众生。这种审美观的创作者大致包含文人画家,职业画家,部分宫廷画家。此类画的景象大部分以雪天灰暗色调为主,表现画家对世事的感叹,对苦难的关注,对弱小生命的哀怜,有很强的沧桑之感。例如关仝的《关山行旅图》所表现的残破山水;北宋初期郭中恕的《雪霁江行图》,描绘了大雪刚停,货船便恢复航行,船工缩手缩脚的撑杆,说明人们生活很艰辛;李成的《读碑窠石图》呈现了地老天荒的沧桑凄凉之感。

第二种审美意识是文人审美观,“萧条淡泊”是文人画家的内在。王诜的《渔村小雪图》、梁师闵的《卢汀密雪图》、苏轼的《枯木竹石图》、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等所表现的就是这种审美观。

宋徽宗想要建立一种新的审美意识——“丰亨豫大”,它来自于《易经》,宋徽宗在蔡京的蛊惑之下为这件事情做准备,蔡京曲解了“丰亨豫大”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在《易经》里原本的意思是:天下富足,百姓安定,君王可以在这个时间内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比如修路、挖渠、植树等等。但是蔡京却曲解为:天下富足,百姓安定,君王应该好好享受,重新分配天下的财富,比如用生辰纲,花石纲等建造园囿,修建新的宫殿。等到宫殿建筑建成之后,内部装饰需要绘画,当时除了壁画之外,展示绘画的方式主要是屏风,在屏风上绘制悲天悯人的绘画与宫殿建筑并不契合,而青绿山水的审美画作与这些修建的宫廷格局是相切的,这是徽宗时期对“丰亨豫大”思想的曲解。宋徽宗要求画家用色彩表现出富丽、华贵之意,但当时的许多文人画家并不喜欢这种风格,他希望凭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也建立起这种“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千里江山图》有过哪些收藏经历?

在蔡京获得《千里江山图》之后的第13年,1126年,他因政治原因被宋钦宗废黜,查抄财产后,这幅画回到到皇宫。金军破汴时,北宋灭亡,《千里江山图》卷在开封散轶,回到的南宋高宗朝,为高宗后吴皇后所藏,因南宋朝廷对蔡京抱有反感的态度,所以理宗将这幅画前面位置带有蔡京题词的地方移到了后面,为确保画面的完整度,把后面没有题词的部分移到了前面。大概在吴皇后驾崩之后,流入金国,据考,被金代宰相高汝砺收藏。元代时,《千里江山图》卷被高僧溥光所藏,并有接题,得知溥光在“志学之岁”(十五岁)就目睹了《千里江山图》卷,此后他赏阅近百次。在溥光的题跋里提到,“丹青小景”,宋朝时期,丹青小景指代所有江南景致,因此即便是12米长的《千里江山图》画卷,在这里仍然被称为丹青小景。溥光高僧圆寂之后,这幅画应该是在他捐建的胜因寺保管,明代寺废,至清初被梁清标收藏,后进入清宫,被康熙、乾隆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在1923年时,这幅画被溥仪盗出宫外,抗战胜利后,被古董商靳伯声收藏,之后,被靳伯声弟弟卖给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1953年拨给了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卷的递藏历史简言之则是:宋徽宗→蔡京……南宋高宗吴皇后→……金代高汝砺……→元代溥光(庙产)……→清初梁清标→清宫→伪皇宫溥仪……→现代靳伯声→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省略号意即尚有藏家)。

《千里江山图》有哪些艺术影响和作用?

首先是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在此之前,没有如此长的山水画卷。其次,解决了青绿用色的问题。第三,“青绿”成为元代文人画家的重要艺术语言。最后,青绿山水在明清流行于民间,特别是苏州地区。

怎么欣赏《千里江山图》卷?

这幅画按照布局可以分为七段,画七组群山,长短不一。可以把这几段比喻成一曲交响乐,大致结构是,刚开始第一段山峰比较低矮,像小丘陵;第二段,山峰慢慢的高耸起来;第三段,山峰越来越高,最后第四段是山外整体的气势;第五段是高耸着的山峰,这个高峰应该是庐山最高的山峰汉阳峰;第六段,慢慢变得平缓;第七段结束的时候,给了一个“非常强劲的音符”。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画中的青绿色来自于真实的自然山川,下过雨后的庐山,近处的山是绿色的,远处的山是青色的。远处的山呈现出青色是空气的缘故,所以越远的颜色越青,到近处则是翠绿的颜色,青绿两种颜色是王希孟从自然景观之中观察概括提取出来的,但具体运用在绘画上不能过于机械,青绿两色可以交织重叠。

推测这幅画中的风景在庐山还有一个理论依据,这幅画里面表现有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的诗意,古代称鄱阳湖为彭蠡湖。

彭蠡湖中望庐山

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匡阜即庐山的暗连峰。

“峥嵘当曙空”,此处画了曙色。天亮的时候,出现曙光,表现曙光要把天的颜色加深,下面一点用绢的黄颜色作底色不罩染,衬出曙光初照的情景。

“瀑布喷成虹”,画面所有的瀑布都呈现彩虹的弧线,颜色是五颜六色的,有意识的染成了彩虹的颜色,下过雨之后,空气中有雾,把弧线像彩虹那样勾出。

“渺漫平湖中”,苍茫一片,还有沼泽。

“寄言岩栖者”,是岩石底下居住的人家。

“挂席候明发”,雨过之后,出现了曙光的颜色,画中的船把船帆升起,等待天亮出发,南方船帆是用竹席做的,所以叫挂席候明发。

在孟浩然的诗里充满了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画中很多事物与这首诗相契合。宋徽宗检验画师水平的高低,首先考唐诗,进入翰林图画院,画师必须以唐诗为题材作画,要画出诗意,因此王希孟遇到的考题可能是《彭蠡湖中望庐山》。

画在绢上的画是不允许出错的,这需要很深的功夫,在这幅画中并未出现大的绘制错误的地方,可见王希孟画功之深,也体现了他对所绘场景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观察。

在宋朝,有颜色的山水画通常被称为“设色山水”或“著色山水”,因而《千里江山图》最初的名字很可能是“设色山水”或“著色山水”,宋朝的时候没有“青绿山水”这种说法。这幅画递藏到清初梁清标时,其藏品中的大多数流入清宫,其中包括《千里江山图》卷,梁清标在重裱时题上外签:“千里江山图”,乾隆皇帝称之为“江山千里望无垠”

余辉,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专门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海德堡大学讲座教授。

人已赞赏
艺术教育

于小冬:黑水城唐卡

2018-7-31 22:29:31

艺术与生活

Yulia Brodskaya创意纸雕艺术作品

2018-7-31 22:31: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