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迄今为止在北京最大规模回顾展——“思想与方法”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徐冰:思想与方法”

展览时间:2018.7.21 – 2018.10.18

展览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大展厅、中展厅、甬道、大厅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18年7月21日至10月18日在大展厅、中展厅、甬道和大堂呈现徐冰迄今为止在北京最大规模的回顾性展览——“徐冰:思想与方法”。全面梳理了艺术家从70年代至今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共展出了六十余件作品,包括: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多种形式。

展览由田霏宇与冯博一担任策展人,分为三部分呈现:一是对于意指系统、文本性与语言困境的冥思,以《天书》、《鬼打墙》、《背后的故事》为代表;二是艺术家对跨文化语境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以《新英文方块字》为代表;三是有关过去一百年来席卷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经济与地缘政治转变的作品,包括:《烟草计划》、《凤凰》、《地书》、以及艺术家首部电影作品《蜻蜓之眼》。

展览策展人田霏宇将徐冰称之为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家”,通过此次展览作品的梳理,全面呈现了徐冰看似为人熟知,却缺乏深入理解的艺术“思想与方法”。

UCCA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 新闻发布会现场

徐冰在发布会现场说道这一次算下来是40年时间创作和整个的一个跨度,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回到北京做的最大型的回顾展。其实他回国以后一直想做这么一个展览。很多人说“你做这么多作品都是零零碎碎通过杂志、媒体让大家了解,或者说单个作品在一些群展体现,因为你作品很丰富,材料非常不同,确实不容易归类,所以应该做这么一个展览”。

UCCA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 新闻发布会现场

策展人冯博一在发布会上提到:” 除了徐冰大概40年来6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觉得展览基本上呈现了徐冰个人创作的脉络。而徐冰个人创作实际上跟中国当代艺术的这种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徐冰创作个案能够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这种不断的变化、发展和生态。我觉得这也是徐冰这次的一个特点。”

展览现场:

徐冰,《天书》,1987-1991,综合媒材装置,尺寸可变

这件作品从动工到完成共四年多时间。整体装置由几百册大书,古代经卷式卷轴以及被放大的书页铺天盖地而成。但这些书物所构成的“文字空间”包括徐冰本人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读懂的。这些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却实为艺术家制造的“伪汉字”。它们是由徐冰手工刻制的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

极为考究的制作工序,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既吸引又阻截着人们的阅读欲望。徐冰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向人们提示一种对文化的警觉。

徐冰,《荣华富贵》,2011,66万支“1st class”牌香烟,尺寸可变

由66万支香烟插成的一张巨大的虎皮地毯。虎皮是有特别象征意义的,殖民者到非洲,亚洲打猎,最典型的纪念照就是前面铺着一张虎皮地毯,旁边站着两个土著。这就是“虎皮” 意像的特定信息,也是这意像出现在此计划中的隐喻。这张“地毯”舒服的让人很想躺上去,它纸醉金迷,有一种新兴资本主义的霸气和对金钱,权势的欲望。很像今日中国的一种感觉。这件作品是在《烟草计划-2:上海》时得到的灵感。

取名《荣华富贵》,因为用的是“荣华富贵”牌香烟。这牌子的香烟差不多是最便宜的,一块钱人民币一包。有意思的是,在弗吉尼亚制作这件作品使用的烟是《Fest Class》,一美元一包。

《鬼打墙》 1990-1991 综合媒材装置、宣纸、墨、土及对实物的拓印

全部展开的此件作品高15m,宽15m,长32m。由对中国长城转印的巨大拓片以及在展厅中央直径10m的土堆构成。这件作品基于版画艺术“痕迹实物转印”这一基本概念。艺术家有兴趣的是“拓印”作为记录手段的特殊意义,它不同于影视或照片等形像记录方式,与前者比较,后者只是影子。而拓印的力量来自于它曾经与被表现物的真实接触。

《鬼打墙》纪录片 1990 于北京金山岭长城拓印

《英文方块字书法》 2017

徐冰创造性地把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改造成为汉字的偏旁部首,利用汉字的造字方式“发明”出一种看似中文实则是英文的方块字。人们可以对着他提供的书法教科书(书中的字母对照表)在练习册上临帖、描红。中、英文所分别代表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界限,在英文方块字中却变得模糊起来,会其形者不熟其意,会其意者难辨其形。徐冰说:“知识的概念告诉我们什么是中文、什么是英文,但面对英文方块字书法,旧有的概念都不工作。从而你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思维的支点。”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1994-2018

《猴子捞月》 2001,2008

这件作品是为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贯穿全楼的盘旋空间设计的永久性陈列作品。作品借由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转化而来。作品将21个不同语言,字义为候的文字象形组合,一个勾着一个,由天窗顶端直至喷泉水面,宛如一行草书悬空而降。

《何处惹尘埃》 2004 粉尘

《何处惹尘埃》 2004 粉尘

作品的尘土来自911事件中曼哈顿下城的灰尘,并希望借此展示事件的内涵,徐冰用这些尘土写了六祖慧能的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将一件关系到整个世界格局的事件与东方禅宗的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

《背后的故事:树色平原图》(正面),2018, 磨砂玻璃及各种装置

透过磨砂玻璃,树木与山石朦胧的轮廓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具有东方韵味的水墨山水画。在玻璃背后,观众们可以看到干松枝,泥土和棉絮等“垃圾“的装置,它们通过胶带及鱼线互相连接起来……被隐藏优美的画面的背后。 人是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只有在努力找寻隐藏于外表下的深层次的东西,才可以探究其不为人所之的内在。

《背后的故事:树色平原图》(背面),2018,磨砂玻璃及各种装置

徐冰在《背后的故事》中描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前面的世界,是中国艺术传统;后面的世界,则是徐冰所发现和解构的另一种真相。它们格格不入,却又完全不可分割,如同天之于地,山之于水,只是徐冰选择的表述方法更为极端而尖锐。

《后约全书》 1992-1993 印刷及羊皮书

作品由300本名为“后约”的书构成,此书是将旧版《新约》全篇与一本通常看来属低俗的小说以艺术家自己的方式合成的一本书。两本书中的两类词汇不寻常的关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超思维叙述。

《文化动物》 1994,2018 装置及表演,现场还原及影像记录

《文化动物》 1994,2018 装置及表演,现场还原及影像记录

这件作品是徐冰“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系列其中之一。作品借用两只猪发情后的交配行为,隐射观看人的心里。而猪身上所印的伪中文、伪英文所代表的人类文明痕迹,与猪所表现出的最本能的行为形成对比。

徐冰,《蜻蜓之眼》(静帧),2017,影像,81分钟

徐冰首部电影作品《蜻蜓之眼》,由徐冰执导,翟永明编剧,马修、张文超担任剪辑。这是一部极具实验性的剧情长片,“比纪录片更真实”同时也让人“怀疑到底什么是真实”,其素材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监控镜头中数万小时的录像,没有专业演员,同时没有摄影师。虽然是电影形式,但延续的仍是徐冰的当代艺术方法,从观念到实现,过程即作品。影片曾于2017年在瑞士洛迦诺获得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的一等奖,2018年度获得瓦尔达影像奖“特别关注人物奖”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徐冰,摄影:张沫。

徐冰,1955年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曾在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014)、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2013-2014)、纽约现代美术馆(1999-2000;2007;2012)、伦敦大英博物馆(2011)等国际重要艺术机构展出。他也曾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93;2015)、圣保罗双年展(2012)、2000年悉尼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展。他曾在世界范围内举办多次个展,如:“徐冰——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4);“文字风景写生”(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牛津,2013);“鸟飞了”(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纽约,2011);“背后的故事7”(大英博物馆,伦敦,2011);“游戏文字:徐冰的当代艺术”(美国史密森学会塞克勒国家美术馆,华盛顿,2001);“徐冰:天书和书法教室”(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布拉格,2000);“徐冰: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新美术馆,纽约,1998)等。徐冰曾获得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1999)和美国国务院AlE艺术勋章等在内的诸多国际重要奖项。

“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时间:2018.7.21 – 2018.10.18

展览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大展厅、中展厅、甬道、大厅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观点评论

萨米尔·考陶德:给予私人收藏公共价值

2018-7-22 20:39:52

媒体关注艺术与生活

文化寻根作品欣赏-“艺术中关村”画家陶思旭老师曹雪芹纪念馆采风作品赏析

2018-7-24 22:28: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