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作品《芥子园山水卷》:中国绘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符号性”

当代艺术家徐冰应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之邀创作了作品《芥子园山水卷》,作品从初步构思到最终完成前后历时长达8 年,是徐冰研习中国画著名图谱《芥子园画传》(1679)后,将其中的图画重组而成的一幅巨型山水画手卷。与作品的笔墨技法和制作技法相比,《芥子园山水卷》的更大价值在于作品反映出了中国艺术最核心的部分,揭示出中国艺术的符号性和中国人概念化、符号化的思维方法。

——选自《符号拷贝——徐冰解读<芥子园山水卷>》

▲《芥子园山水卷》创作现场

2010年底,藏有中国古代重要艺术精品的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邀集十位中国大陆及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以该馆丰富的中国古代藏品为对象,发表他们各自与传统对话的创作成果。徐冰是受邀艺术家之一。

针对波士顿美术馆的邀约,徐冰选择以该馆收藏的《芥子园画传》善本图谱为研究对象,从2009年着手创作,最终创作出了《芥子园山水卷》。

▲《芥子园山水卷》创作现场

徐冰认为《芥子园画传》这本古老的教科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芥子园画传》就是符号的字典。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传》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芥子园画传》

1999年开始创作《文字写生》系列时,他就开始将中国文字回归到一种视觉性——甚至象形——的表意符号。对他而言,中国绘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符号性”,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看事情的方法,以及审美态度。

《芥子园山水卷》像连环画,从近郊到村庄、山脉、楼台又到林野的感觉,其中藏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仔细看这些小人的安排是很幽默的,但乍看上去和任何一幅山水卷一样。从《芥子园画传》到《芥子园山水卷》画面形象是同样大小的。

▲《芥子园山水卷》展出现场

徐冰曾考虑过这些山、水是否需要放大或缩小,但最后还是决定按原来的尺寸大小来拼接,他觉得是给自己规定了更多的限定性,这种限定性本身使用好了就成为一种语言。放大缩小其实是多了一种手段,你必须让它出现使用这种手段的理由和特殊效果,即不使用这种手段达不到的东西。

其实,规定在《芥子园画传》本身的尺寸之内拼贴这张画更有意思,因为依据是来源于这本书,所以,它的教科书和工具书的感觉更强,与构图、画面的距离就远,并不是那么有自由度。之所以不自己刻而请刻工刻,是因为这更像这个文化系统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画家画,刻工雕刻,是分开的。“刻工对样稿是没有情感因素和发挥余地的,像印刷工具,忠实的把形象复制出来,这使得作品的组成元素更具有客观性。”

▲《芥子园山水卷》局部

换个方式说,《芥子园山水卷》不以笔墨技法创作,而坚持以木刻付印的方式制作,其更大的价值在于反映“中国艺术的核心部分”,“揭示出中国艺术的符号性和中国人概念化、符号化的思维方法。”从《芥子园画传》到《芥子园山水卷》,徐冰觉得自己也像是“把录像倒着放一样。”他写道:“清代的沈心友把名家的典型范式提出来,归到一本书里;我是从书里把这些典型范式又放回到山水画中去,类似数学里的倒推法。我的兴趣在于看看‘倒推’的结果是怎样的;这种实验可帮助我深化对中国艺术符号化特征的理解。”

▲《芥子园山水卷》参观现场

人已赞赏
艺术教育

他的画丑怪奇崛,人物如同鬼一样,却能自成一格,在宋代独领风骚

2018-6-27 21:31:24

艺术教育

有一幅画未入传世十大名画之列,却被称为“宋画第一”

2018-7-1 20:57: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