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品信息
作者 |
-- |
尺寸 |
引首27×111.5cm;书法27×425cm;后跋27×70cm |
作品分类 |
古籍善本>书札文牍 |
创作年代 |
暂无 |
估价 |
RMB 12,000,000-22,000,000
|
成交价 |
--- |
专场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
拍卖时间 |
2019-11-19 |
拍卖公司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9秋季拍卖会 |
|
出 版 1.《历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图41,第112-113页,敏求精舍,1990年。 2.白谦慎《记五件傅山的早期作品》,《文物》第75-84页,1998年5月。 3.《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第194-199页,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4年版。 4.《傅山的世界》,图2.4-图2.1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白谦慎著,附图25、26,第180、18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版。 |
|
钤 印 傅山印 引 首 丹崖墨翰。柏乡魏裔介为莲陆題。 钤印:魏裔介印、宫保大学士 签 条 杨仁恺题:傅青主书札妙品。承耀医生珍藏。龢溪仁恺题签。 钤印:蜀人、杨仁恺 后 纸 是卷汇傅青主致莲翁手书十八帖,内容丰富,为研究傅氏行藏第一手宝贵资料,更为难能可贵者,其书法与文词于不经意中见功夫,诚乃大家手笔。睹此何啻亲见古人之风范,尤钦佩其生平之道德文章,暨医学卓越成就也。此卷又得同时名宿魏裔介为其题引首,同一上款,堪称珠联璧合耳!予来香江拜读此卷,耳目聪明,幸甚幸甚!承耀医生富收藏铭心之品固多,此卷亦当令我萦怀云。辛未(1991年)初夏,仁恺拜题。钤印:杨仁恺玺、仁恺无恙 |
说明 |
手卷 水墨纸本
说 明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侨山,自号公之它、石道人、啬庐、丹崖翁等,山西阳曲(太原)人。清后改名真山,并衣朱衣,号朱衣道人,晚号老蘗禅。 傅山的书法得力于颜真卿(709-785)、二王,楷隶篆草无不精妙,有自己独特之风格,而最善草书。是卷行草信札乃傅山四十至五十岁时所作,书体得诸家神髓而自创新意,风格奇古。 据近代学者白谦慎考证,傅山的书风在1640年代末至1650年代初有所改变,这十八封信札正反映这种演变和风格上的差异。信札第一通约写于1648年,笔划纤幼,外形秀丽;信札第四通至第八通写于1649至1651年,风格与信札第一通截然不同,其中信札第四通及第五通的捺刀带有章草的味道,信札第六通的圆润运笔则深受颜真卿的行书影响。有趣的是信札第七通写于信札第六通后不久,却复用信札第四通及第五通的章草捺刀。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也见于信札第九通至第十七通,这九封信件约写于1652年,全是有关傅山和杨方生牵涉一桩官司后央求魏一鳌营救的信件,其中信札第九通至第十通在内容上可知书写日期在同一天,并在裱成手卷时弄错次序,但信札第九通贴近信札第四通及第五通的章草捺刀风格,而信札第十通却明显是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因此虽然两封信札在容上相近,但书风却两样。
展 览 1.“历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香港,1990年11月30日-1991年2月10日。 2.“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4年3月27日-6月6日。
按 语 在明清易代,烽火四起之际,傅山黄冠野服,浪迹江湖。以行医卖字为生,实在窘逼时,还得求助亲友,甚至向相熟的汉人官员谋求援手。一个叫魏一鳌的入清后正好在平定县做官,因仰慕傅山的学问人品及其书画艺术,他们以相知而相交,终于结为终生密友。他们刚结识的时候,魏一鳌就多次资助并帮助傅山解决种种生活困难。数年后又出钱为他买屋安居,在傅山被牵涉反清重案时,又冒着危险出面作证,使傅山终于避免杀生之祸被营救出狱。 傅山与魏一鳌相交数十年,文酒应答,书信往还,成了他们相知相赏的纽带,留下的诗文墨迹,见证了在时局艰危时二人真诚的友谊,也见证了傅山为保持民族大义苦苦挣扎的无奈与智慧。这些墨迹,随着时光变迁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被传播与保存。成了艺术史研究者们研究傅山及清初遗民生态与思想状态至为重要的第一手可靠资料。他们的研究使傅山等先贤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起来。傅山《致魏一鳌书札十八通》正是其中内容非常丰富,信息含金量极高的一件。 十八通信,学者白谦慎曾有详细考订,第一通大约写于1647、1648年间,傅山四十岁左右,末一通约作于1657,通信时间长达近十年。这十年是傅山一生最坎坷险厄的时期,他既要受到新政权的时时猜忌,又要受到新生地方恶势力的排斥与乡里痞子恶霸的欺凌。十八通信中,很多通信都为一次偶发的命案而写,因为可能会被痞子恶少无限的扩大而牵连傅山亲戚,给傅山带来了无限烦恼,这个刚直的汉子不得不一再求助于魏一鳌,称死者“朱四之兄则无赖凶顽人也”,“此村乡约素称毒虿”。没魏一鳌援手,则自己将“拖累无日矣!”一个刚直不阿,连清朝政府都敢抗拒的一代名士,被一批地痞无赖纠缠上身,那种无奈的窘状活现于笔底。最后,事态终于在魏一鳌的多方调停下平息。魏一鳌又一次给了傅山极大的帮助。 诸如此类的求助,在这些信札里还有很多,有些还是出行受阻等等生活细事,但魏一鳌几乎有求必应。一可见二人情谊之深,也可见魏一鳌的宽厚和热心。当然信札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如诗酒交往,字画赠答,以及介绍朋友拜访等等。事无巨细,性情曲折,一一都愿意在朋友前吐露,故信都写的很长,有时写的直白了,怕犯忌,信后附一句:“村市纸简可笑,览竟即火之无留。嘱嘱!” 信涉及朋友间很多私秘密话、私密事,因此白谦慎考证此卷所以在清代未曾在收藏界流传,很可能是魏一鳌为尊重朋友,不让别人看到后产生枝外生枝的猜疑,给傅山的清誉受损,而一直告诫子孙善为收藏,不让外流的原因。白先生的猜测颇有见地,因为在魏一鳌与傅山多年的交往中,他的所作所为证实了他是一个非常有良知的,始终忠于朋友的仗义人,是一个忠厚的老实人!这种忠厚仗义在动荡的乱世实在是太难得太珍贵了。 如前所述,这些书札书写在傅山四、五十岁盛年时期,他的书艺已完全成熟,因为要说的话多,内容长,故多用小行楷体书写,圆厚跌宕,率情而书,在钟、王之外,别有傅山一贯的雄迈之气充彻于字里行间。不仅是研究傅山中年生平、思想极为重要的资料,也是研究欣赏他中年书艺的难能可贵的墨迹珍品。他在魏一鳌生前就已经装裱成卷,并请当时名流魏裔介题写了引首。迭经三百多年人间风霜而保存完好,实艺术史及中国鉴藏史上的一件幸事。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攻玉山房珍藏 编号:1377、1383、1386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