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 1389 乾隆壬午(1762年)作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pic1

拍品信息

作者 郑燮 尺寸 187×106.5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乾隆壬午(1762年)作
估价
RMB  3,800,000-4,800,000
成交价 ---
专场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拍卖时间
2019-11-19
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中国嘉德2019秋季拍卖会
题 识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历,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天翁年学长兄先生正。板桥郑燮。乾隆壬午。
钤 印 郑燮印、丙辰进士、二十年前旧板桥、歌吹古扬州(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郑燮》54、83、18、94印,1453-1457页)
说明 说 明
1.“胸无成竹”的主张在郑板桥画竹的题跋中是经常表达的观点,是他艺术思想在继承传统中的进一步延伸。他用“眼中之竹”(客观对象中的自然之竹,通过观察反映于脑中的印象)、“胸中之竹”(将脑中印象加以主观的思考和分析,形成艺术形象)、“手中之竹”(用娴熟的笔墨技巧表现出来,主观与客观一体的),形象地说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提出“胸无成竹”的画论。此《竹石图》题跋对“胸无成竹”和“胸有成竹”作了进一步精辟阐述,无论“与可之有,板桥之无”,都离不开“意在笔先”,都必须把形象在胸中酝酿成熟。胸有成竹,是创作前构思成熟;胸无成竹,是创作时即兴而作。其实,两者均是藏于胸次,创作娴熟的表现。郑板桥之胸中无成竹实乃胸有成竹的升华。胸中之形象是一片朦胧的意象,在挥笔落墨时,可能会跟意象相合又可能不相合,不能固执成局,只有遇景生情和顺势而为,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郑板桥未成名时,从老家兴化来到扬州,无人赏识,默默无闻。成名后,仍在扬州卖画为生。这时求画者蜂拥而至,使他应接不暇。他感慨之余,自镌一枚闲章“二十年前旧板桥”。板桥没变,扬州没变,只是扬州人对待板桥的态度和看法变了。“二十年前旧板桥”,新篁见首不见尾的几竿风竹,押着一枚艳丽的方章,仿佛一抹挥之不去的惆怅。
3.清代中叶兴起石治印,一时印派群起,文人画家们将自己喜好的经典内容刻成形状各异的“闲章”,钤盖在书画上,或作起首,或作压角。“歌吹古扬州”原为郑板桥晚年写的一片横幅,后来又以同样内容刻了一方图章,常用在书画上。闲章的点缀,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印章使绘画的意趣得到升华,达到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的效果。

按 语 此图写竹二组,右者其叶向左,左者其叶向右,或浓或淡皆作呼应之势,高低疏密聚散得势,后作巨崖崛起,与竹皆有冲天之态。右方则空着所有,更显竹石之轩昂、天地之宽广。大片题字,亦挤于石下,留出茫茫太空,使实处益实,疏处益疏。构图简单,思致却不简单。题跋以自己的“胸无成竹”与文与可的“胸有成竹”作对比,称自己的“胸无成竹”乃“大化之流行”,随时随笔可让草木怒生,所以“有成竹”与“无成竹”皆是画道之至高境界。这段题记是板桥论画的名句,而他的傲态与机智俏皮却隐约可见于字里行间。石缝中书写干支,亦有妙趣。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板桥时年七十岁,已是其晚作了。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

人已赞赏
中国嘉德拍卖记录

高岑 1144 乙未(1655年)作 仿巨然山水图 立轴 设色绢本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21-1-15 15:20:14

中国嘉德拍卖记录

-- 5001 10.06克拉天然E色VS2净度钻石配钻石戒指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21-1-15 15:20: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