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品信息
作者 |
潘鹤(1925~2020)
|
尺寸 |
88×26×38cm |
作品分类 |
西画雕塑>雕塑 |
创作年代 |
暂无 |
估价 |
RMB 70,000-150,000
|
成交价 |
--- |
专场 |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
拍卖时间 |
2021-01-06 |
拍卖公司 |
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20秋季拍卖会 |
|
签名 潘鹤 |
说明 |
《孺子牛》紧绷着全身,右边的前蹄因用力而折过来用蹄背撑住。牛头低向地面,牛角向前冲,整个身体凝聚着巨大的力量,仿佛马上就要迸射出来。体现了改革大潮中,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吃苦耐劳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此件雕塑作品形体从里边尽量向外膨胀、扩展,而外边却有一相反的力量向里挤压,表现形体的“雕塑美”“生命力”充分发挥雕塑美的同时也仍然保持了有利的渲染效果,这正是发挥所长,匠心独运了。在1987年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奖最佳奖。
潘鹤,1925年生于广州,是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曾获中国美协授予“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并评价他“是影响20世纪中国雕塑创作发展进程和教学体系形成的巨匠”。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孺子牛》《珠海渔女》《广州解放》纪念碑等。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了100多座大型户外雕塑,分布在国内外68个城市,多件雕塑被国家级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 潘鹤是“岭南雕塑”的代表人物,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解放思想,别出新意”,善于寻找形式与主题之间“完美的结合点”,在雕塑中展现“真善美”,传递对人性真诚的信念。 《艰苦岁月》:一次意外的成功 1956年,潘鹤创作了《艰苦岁月》,作品后来被收录进小学课本里,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熟悉的革命雕塑。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艰苦岁月》都被误认为讲述的是长征的故事,直到潘鹤后来多次向媒体纠正,真正的创作对象其实是海南游击队。当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为了庆祝建军30周年筹备美展,向全国各地美术家征集作品。潘鹤去海南搜集素材,被海南游击队在孤岛奋战20多年的事迹所震撼。又走访了曾任海南岛游击队司令员的冯白驹,并根据最感动他的情节,潘鹤创作了一幅油画素描稿,表现衣不蔽体的战士睡在暴风雨的树林间,冯白驹独自凝望着织网的蜘蛛。但这幅作品后来被否了。潘鹤不服气,于是就改做成了雕塑送展,以《艰苦岁月》为题目。当时潘鹤是做好了受批判的准备,结果却获了奖,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其他人以为《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时的艰苦岁月,引起了对往事的追忆。但当他想更正时,却被当时收藏作品的馆长拒绝了。直到几十年过去,他才有机会对此作出解释。 《孺子牛》:拔除落后的意识 潘老的另一件经典之作《孺子牛》创作于改革开放时期,创作过程也是历尽曲折且耗时漫长。《孺子牛》为深圳市政府委托潘鹤创作的作品,位置设在市政府大厅内。立意反复纠结三四年,潘老就提出了做一头“牛”的方案,并解释“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与牛很有缘分,开始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新中国成立后做了‘牛鬼蛇神’,现在国家荒芜了,要重新开荒了,责任落在我们身上,就做开荒牛。”在潘鹤看来,他做的不仅仅是一头牛,而是把马路上千千万万推土机也看成开荒牛;开荒牛使劲拖拽的也不是树根,是未拔除的官僚意识、保守意识、落后意识,它们根深蒂固,如不拔除,中国的将来也不会有发展。牛的一只前脚呈跪姿,代表这一代人鞠躬尽瘁。 《孺子牛》刚完成的时候,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反对声一片,直到后来邓颖超同志来深圳,看了这个雕塑非常感动,说孺子牛不仅是深圳特区的标志,也是共产党的标志:拔掉穷根、埋头苦干。这才让孺子牛留到了现在,逐渐深入人心。《孺子牛》在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中获得金质奖,并成为了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纪象征”。 《珠海渔女》:爱情造就的艺术故事 1982年,潘鹤为珠海创作了《珠海渔女》,这件作品在当时同样遭受了质疑,很多人不能接受以女性形象代表珠海。潘鹤耐心解释,这件作品的创作故事是海龙王看到人间的变化,派女儿前去视察,结果女儿爱上了人间,不愿再回到海底生活。“我不管男人女人,只想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美好的女性带来美好的希望。”所幸的是,珠海政府顶住压力支持项目继续推进。这才有了如今《珠海渔女》手戴玉镯、颈配珍珠、身披渔网,面带微笑托举着明珠,含情脉脉地欢迎四面八方游客的美丽景象。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始终紧扣国家发展的时代脉搏。潘鹤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事件或人物相关联,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同呼吸。正如雕塑家钱绍武所评价:“潘鹤的雕塑作品,像史诗一般精炼和凝重,真切与深刻地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和胜利。”
|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