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路
南京艺术学院
路路(Lucius),1986年出生,山东人。
人物:路路(当代艺术家)
业晓凯(艺术史论研究者)
时间:2015年3月8日
地点:南京LK艺术空间
作为当代艺术家,路路的独特表现在身上有他人少有的侠客风范,一脉相承的,其作品站立在波普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代艺术圈内有着冷静、严肃思考的东方智慧,以至于在路路的系列当代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象无形”、“天人合一”,其中饱含着他对东、西方思想的认知解读、也饱含了他对于个人艺术创作的判断。
业晓凯(以下简称业):我注意到很多艺术家朋友都是童子功,从小就在绘画或者别的艺术形式上受过专业训练,你是不是也这样?
路路(以下简称路):也不算纯粹的童子功,我一开始接触艺术(绘画)是初三,那时候很偶然,一开始自己买了一把唢呐吹,当时我们那块地方也没有专门教唢呐的老师,所以一般情况下自己玩,玩的也挺好,很开心,后来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和我说你要不来学画画吧,学校还有这种培训班,可以受到一些专业的指导,我就去了报了班,并且学的很好,一直到后来高考。
业:后来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
路:是的,考南艺是很偶然的选择。
业: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走艺术这条路的?我指的是职业艺术家。
路:我认为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简单说来是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本科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自己要在技术上不断提高,我当时在南艺本科阶段做了五年雕塑,天天就泡在工作室,思考的事情是怎么很写实的把人物塑造的更完美,这个人的脸型还有什么地方需要完善等问题,但我到了研究生阶段想的事情就不一样,比如我经常想这个雕塑是不是可以用一些除了泥料之外的材料,或者我换一个形式做的更加符合我内心的感受,或者说气质上更锋利一些、有场域一些,或者我干脆就不做泥塑,做装置,都可以,我想的是这些事情,开始真正动脑子思考更多的东西,我比较后知后觉到了这一步,我认为才要启程了,人有时候自然而然就走上了某条路,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也是人的经历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很自然的延生。
业:南京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对你的艺术之路有什么影响?
路:本科阶段,南艺的教育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当然那时候的训练主要是技术上的,老师教的不错,我学的也很认真,在这样的前提下实实在在的进步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后来考上了南艺本校研究生,那个阶段南艺的教育对我来说就从促进变成了一定约束,当时我思考作品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和老师提倡的可能不是一个路子,我不能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就只能自己搞自己的路子,那段时间我做了很多作品,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路子,后来我的一些作品经过市场的验证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其中还拿了一些奖,还有一些去国外展出,总的来说,在技术层面打基础阶段南艺给我的帮助还是不小的,不过到了后期要变化的那个阶段,我几乎是按照自己的路子在走,不管最后好还是不好我都必须这样。
业:据我所知南艺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你是如何走上当代这条路的?
路:我觉得传统和当代是可以衔接上的,当然这种衔接是不自觉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观察,当代艺术是一种比较民主的艺术,谁都能成为一个好的当代艺术家,兵器是双手的延生,艺术是思想的延生,最终我们玩的都是思想,当然从最直接的个人角度来说,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比较符合我们年轻一代人的习惯,走上当代艺术的道路是一个人在艺术领域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得不然的结果。
业:在艺术上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路:我的定位还是比较深层次的,你在我的工作室里面能看到的作品形式非常多样,有水墨,有装置,有综合材料,我自己还做行为艺术,表面上看上去没有联系性,但是内在是有一定的联系性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那种纯粹的、比较重的感觉,能有开放性思考的东西。所以我做的《夜·视》系列,《合一》系列其实都是这样一种感觉,包括我之前做的行为艺术,每天剪一根头发,内在都有这样一种修炼的、修为的感情在。
业:我可以理解为一种宗教情怀么?
路:有一点这种感觉,不过很多时候这种感受我说不清,是不是宗教情怀我也说不清,就像说艺术很多时候有一种不可言传性,只有当你真正去做了才有知道的机会,当然有时候知道也不一定能说出来,做和说是有鸿沟的。
业:我隐约“嗅到”你的创作方式是接近感受性的?就是说创作之前不计算不张罗,拿起笔或者拿起材料在一种类似无意识的状态中做作品?
路:确实是类似这样一种状态,首先来说做理论的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致是不能犯错的,他有一套约定俗称的批评、写作方法,如果把艺术评论写成《尤利西斯》那种风格肯定不可以,但是艺术实践创作是允许人意识流甚至说犯错误的,而且这种错误很多时候正是新语言、新方法的入口,可以帮助我发现,所以我在创作中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约束自己,做到完全放松、直抒胸意,我非常期待,那个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我”可以自然延生到什么地方,这种不确定是最美妙的,也是最吸引我的。
业:你前段时间弄了一个黑色系列,使用不易保存的材料做了一组有隐秘气息的作品,为什么会制作这么一套作品?
路:这一套作品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我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状态是上午是在家睡觉,吃过午饭之后来到工作室工作,一直持续到夜里一点左右,那时候天是黑透的,我们这个艺术园区里面的公司也早下班了,所以整个园区就非常黑,加上道路复杂,要第一次来这儿的人都不一定能走出去,然后我下楼开车回家,我周围全是黑的,有的地方连路灯都没有,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我小时候在农村走夜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田间地头走夜路是挺吓人的一件事,我那时候走夜路手电筒都不照着前面而是照着后面。
业:怕鬼?
路:是的,说白了是这样,不过现在不怕小时候怕,但是黑夜也不是说一点光线都没有,天上还是有一些微弱的光的,或者等快到家的时候能看见前面有微弱的飘忽的光线,对于走夜路的人来说那种东西类似希望,不过在我的作品中,我给的光都是非常非常暗淡的,加上材料的不易保存,可能也在隐喻一些别的东西,类似光线可能瞬间就没了。
业:你之前做了一个行为艺术《 …… 》,可以谈谈这件作品的实施过程么?
路:我在地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直径两米的圈,我在里面,观众在外面,我在里面和大家交流,大家在外面也可以和我交流,但是不能通过语言,只能通过书写的方式写在地上交流,伴随着越写越多,书写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反反复复被踩掉很多,又反反复复重新被写上很多,当写的很满的时候,那道粉笔线其实就非常弱了、看不清了,远看的时候那道线几乎就看不大出来,是相对隐形的,有时候这条线你认为是一个障碍,有时候他又是不存在的,特别有意思的是,中途有些人就会进来我这个圈子,他们也会骗我出去。
业:你想表达的思想是界限、限制的存在与否,关键是看人本身如何去消除还是助长?
路:有些这个意思在其中,但又不是这么简单,人和人的交流行为是比较复杂的,随着交流的越来越多,以前那道粉笔线是不存在了,但是交流的字本身形成了新的圈子和限制,并且并不是意味着圈子大了,边界不确定了,我就能出去,也不意味着很多人就有勇气进来,我一直把这个圈子限制在两米之内,其实这个圈子很多时候在我心中,也在观众的心中,当然也有人不由分说就进来和你交流,可能有些人进来就进来了,聊聊就走,有些人进来之后却想把我骗出去,当然这种目的不论是处于恶作剧还是真诚的想配合作品,我觉得都是不确定的,人交流中的多变和无常让我感兴趣。
业:所以你这个行为叫《……》,是因为你所说的无法界定么?
路:是的,无常的、混沌的、不确定的、非经验的,除了用省略号做作品名字可能就是不起名字了。
业:我在你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很明显来自中国传统的“玄想”,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你艺术的影响?
路:首先来说传统中有非常好的部分,正如我之前说的,传统和当代是连续的循环关系,而不是隔断的,就看你是否能发现新角度去重新认识。很多艺术家在年轻的时候要反传统、打碎传统,我觉得这个是打不掉的,现在的“反”将来也是有可能成为传统的,就像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当然所谓的“反”也是站在传统的肩膀上,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就像是没有“大”,那么“小”和“更大”的概念都不存在,我最近的创作状态就是希望能和传统更好的结合,在传统中吸取更多营养。我一直努力在做。
个人成就:
2010 年 全国大学生雕塑优秀作品展
2012 年 南京文学艺术节油画雕塑邀请展
2012 年 第三届中国国际大学生艺术作品展入围奖
2012 年 第三届中国铜雕艺术节
2012 年 江苏省中青年雕塑家作品邀请展
2012 年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埃及开罗2012循环画家展
2012 年 江苏省高校联展“传统与当代之间”艺术展
2013 年 南京艺术学院毕业作品 优秀奖
2013 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 铜奖
2013 年 “时代风华”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
2013 年 成立LK艺术空间
2014 年 组立LK“青菜面”艺术沙龙
2014 年 第四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优秀方案作品展
2014 年 “由东向西”中国青年艺术家赴美交流展
2014 年 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
2014 年 南京国际美术节
2014 年 南京“视界”艺术展
2015 年 “冬季恋歌”青年艺术家展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网的价值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