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不叫座】高校博物馆何去何从?

近年来,随着文博产业的走红,校园里内也刮起了一股博物馆热潮。保守估计,我国的校园博物馆至少有450座。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每年冷清的参观人数——平均每馆的年观众量仅为五万人。

高校博物馆只是高校历史藏品的“储物间”吗?如何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属性、做大影响力?在今天召开的“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多位博物馆专家们表示,各个高校博物馆其实是个科学文化的大宝库,其学术气质更是“无与伦比”,关键要发挥特色,讲好展品故事。

高校博物馆自带“纯粹”品质,挖宝工作更考验“人本思想”

仔细盘一盘,高校里的宝藏真不少: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里有一条长达18.4米的抹香鲸标本;华东政法大学则收藏了“华人神探”李昌钰的侦查工具;东华大学的学校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展品都是大学的学术积淀。

虽然,它们隐身于“象牙塔”里,规模和影响力有限,但“象牙塔”也恰是它最大的特色——这里自带一种学术气质。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动情得说:“这里有着对学术忠诚与热爱的氛围,有着丰富的学科资源。这里会是观众们感受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之一。”

要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校博物馆还需主动作为。安来顺指出,融入博物馆所在的社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升影响力的方法。他举例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校博物馆就通过举办当地原住民语言博览会成功切入社区,发挥了影响力。如今,这一博览会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5年。而眼下,70%以上的国内高校博物馆每年举办的临展数不足三个。

如果能让展品服务于科学发展那就更好了。在美国高校博物馆工作了40年的吉尔·哈茨说,她所在的博物馆和大学之间已经形成了紧密合作,无论是历史、天文还是科学,各学科的老师都会来借展品去授课。这背后是博物馆管理思维的转变。“过去,我最讨厌的就是教授们来借展品,因为这可能会破坏展品。过去,我们以展品为本,现在一定要以人为本。”她说。

高校博物馆可以弥补公共博物馆所不能的功能

眼下,各类公共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展览越来越丰富。与它们相比,高校博物馆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性,并可以从专业性上对公共博物馆进行补充和扩张。“观众们能从公共博物馆获得的更多的是历史知识,而高校博物馆里则有更多的今天和明天。”直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说,因为高校往往是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他的观点得到了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郑奕的认同。她认为,如果能与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力量联动,高校博物馆更有优势讲好现当代故事。“在香港中文大学,由专业师资力量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们会提出各种展览建议,学校甚至还在尝试学生策展人、老师策展人等制度。”郑奕说。这些做法和经验既服务于学校发展,又有利于讲好最新的学术成果故事,非常值得学习。

同时,与各国的国有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还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缺陷。目前,高校博物馆均由高校自主开办、自主管理,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文物部门都未涉足,因此学校的管理水平往往决定了博物馆的水平。此外,目前的展览内容尚不能及时反映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认为,练好“内功”是高校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温馨提示:转载发布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我们希望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与您共同维护互联网的良好生态,谢谢.

人已赞赏
媒体关注艺术与生活艺术市场

【黑暗中的光明与纯真】犹太集中营遗存儿童画作品鉴

2019-4-27 22:19:39

艺术市场观点评论

【观点】试论艺术家首次个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2019-4-29 22:56: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