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价格】 吴冠中(1919~2010) 0006 1988年作 登峰造极 镜框 水墨 设色纸本

pic1

拍品信息

作者 吴冠中(1919~2010) 尺寸 130.8×66.5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988年作
估价
HKD  5,500,000-7,000,000
成交价
专场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拍卖时间
2017-11-25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7年秋季拍卖会
款识:吴冠中 1988(左下)
钤印:八十年代、吴冠中印
说明 来源
2007年5月27日 香港佳士得 编号210
亚洲 私人收藏

自人类混沌蒙昧原初之始,树就象征了自然神秘的力量,为一代代文人雅士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在中国当代水墨画家中,吴冠中对树的情感和把握可谓最深厚。从故乡江南的纤纤杨柳,到泰山拳打脚踢式的劲松奇观,从夏木荫浓的郁郁葱葱,到冬日体态魁梧,都是吴冠中不断写生的对象。树的绰约多姿完美表现出自然线条之结构之美,最直接地映像出吴冠中一生所追求的形式美学。
在中国古代大家的作品中,树往往依山傍水成林而生,衬托出的山壑之耸立崎岖。古人观察到花草「一岁一枯荣」而悲春时,参天的森木却给人带来恒久、沧桑的意象。中国自古的文学艺术中,便有着以树喻人抒情的传统,如松柏往往象征着不畏严寒、亘古长青,而杨柳则有依依不舍之意。元代吴镇(1280-1354)、王蒙(1308-1385),明代沈周(1427-1509)、文征明(1490-1559)笔下的树都有一绝。对于画树,吴冠中最推崇宋代画家郭熙(约1000-1087)(图1)。郭熙笔下的树,往往以挣扎扭曲的姿态在严冬苍石间夹缝而生,屹立于天地间,洋溢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量。
在《登峰造极》(拍品编号6)中,一株巨松却以顶天立地之势成了画面的中心,甚至超越了画面边界,迸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能量。陡峭的山崖一反传统而成为了背景。这种独树一帜的构图风格在1975年创作的《北京松》中可究其雏形。画中吴冠中描绘了一株撑满画面的松树,体格结实而饱满。透过树梢,可以远眺看到北京城密集的房屋,赋予了松树在山高处起舞弄清影的清奇之姿。而在作于1984年的《白皮松》(图2)中,此类构图得到进一步发展。吴冠中尝试将一棵参天大树的主干置于画面中央而矗立于古寺亭台正前方,且在枝桠狭缝间可窥见古寺踪影,更加突出松的伟岸和沧桑。这种大胆的组合来源于画家对景物意蕴之深刻体会。吴冠中极少照搬景物,他往往先行观察,「跑遍山前山后,村南村北,然后在脑子里综合、组织形象、挖掘意境」。
与其他树前景后构图的作品相比,《登峰造极》以其纵向构图和流畅线条使得整幅画面充斥着向上的升腾力量。遒劲奇松拔地而起,直冲天际。墨绿的松针叶由根部的零散逐渐汇聚直画面最顶端,引导着观众的视觉步步升空。而远景中耸立的山崖亦以苍灰淡墨的线面结构铺垫了整个画面,却在山峰即将突破画面至顶点前戛然而止,仅仅挤出小片天空留白,这种颠覆传统天际线的切分方式得以直观地表现出巍峨陡峭之感。细审画面,可以看到右下角的山崖间的天梯,对比出峻岭之危耸陡峭,可谓神来之笔。
吴冠中晚期的全抽象作品(图3)往往将藤蔓和枝条去形象化,铺满整张画面,达到震撼跃动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树的形象在艺术家向抽象转变中显而易见的重要地位。《登峰造极》正创作于八九十年代间的转折期,吴冠中的笔锋愈加干脆利落,线条愈加简约明了。这种转变与吴冠中早年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46年,吴冠中前往巴黎学习美术,深谙几何学、心理学之视觉规律,再结合以中国古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写意传统,从写生中抽取对象最根本的视觉特征,在点、线、面的流畅组合组合下让心中之自然映射跃然纸上,通过艺术之眼将实景中美的抽象因素展现出来。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
-吴冠中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注:本页面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原自网络,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连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人已赞赏
佳士得拍卖记录

【拍卖价格】 吴子深(1894~1972) 吴浣蕙(b.1931) 1645 1950年作 1953年作 竹石图 南唐春雨 (两幅) 镜框 水墨纸本

2021-2-22 1:13:22

佳士得拍卖记录

【拍卖价格】 吴冠中(1919~2010) 0005 1983年作 月下玉龙山 水墨 设色纸本

2021-2-22 1:13: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