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感怀到文化IP的形成

汗牛充栋的作品:非传统艺术家的养成

生于冰岛在欧洲学习和生活的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是一位聪明而勤奋的世界级艺术家。不论作品的人文感怀、艺术探讨还是开放程度,都是艺术史研究的对象。2018年3月,他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开幕,同期,也推出了他令人惊叹的文献展部分:

艺术家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

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的相关专著:自1997-2016年,共出版个展相关专著92本,其中35本为美术馆出版,自己工作室出版了14本。这些专著在18个国家出版,德国最多为41本,北欧出版了18本,美国出版了9本。

据数字统计,埃利亚松的个展项目自1991-2017年超过了200个。其中111个( 占55%)发生在美术馆,画廊个展项目73项,其它公共类机构(双/三年展、政府、大学、艺术节、研究机构等)10项,其它商业空间6项。展览在30个国家举办,地域涵盖五大洲,其中欧洲发生132项(北欧56项,德国35项)北美32项、亚洲16项。埃利亚松参与过的群展项目,更是超过了600个……

面对这样的数据,美术史出身的笔者已经意识到,这篇文字的书写有着与此俱来的危险性,因为关于艺术作品及脉络或者艺术家本人的任何文字都不过赘述,或者说传统的艺术批评方式已经被艺术家的具体创作行为抛弃于千里之外了。此时此刻,写作的意义应该在另一个宏观的“别处”。

《道隐无名》,2018,镜面箔、单频光、铝、油彩(白、黑),450×900×12cm,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由艺术家、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和纽约谭亚·博纳克达画廊提供,© 2018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埃利亚松绝不是一个传统模式的艺术家,不论他的作品方法论、创作方式和工作室模式。在红砖的展览可为一个引题,展览空间是呈现不同艺术观点的场所,艺术家的作品是联系不同思想的载体。在当下的时代里,碎片化的不断叠加成为了90年代生人的一批人的知识组建方式,而非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看似成体系、有框架的结构体系。在碎片化不断叠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中心与新的连接,这就是互联网的逻辑,当然,互联网还有它的叙事基础设施——叙事系统与独特的语言,和新的拉拢人的共同经验的体验方式。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今天势能运营的核心,而埃利亚松或者其工作室,已经成为今天艺术界中一个大IP,他的势能也在艺术的探索中和网红艺术的喧嚣中不断扩容。

《聚合彩虹》,2016,聚光灯、水、喷头、木、软管、泵,尺寸可变,2018 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 由红砖美术馆提供,© 2016 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

光线、水流、空气、雨雪、雾、空间、温度、色彩、音律……而每一种元素都是他庞大叙事结构中精妙的部件,在一个师法自然的魔术师(项目组同仁)手中,跌宕起伏。令游人如织,门票收入不菲,成为新晋网红拍照圣地。

《水钟摆》,2010,水、软管、泵、频闪灯,尺寸可变,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红砖美术馆收藏,

© 2010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不得不说,网红经济的“空间营造”便随着艺术作品,成为这个时代新的IP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埃利亚松的展览达到了艺术语言上的精确和视觉上的极致表现,可圈可点;叫好又叫座的效果,也令人欣慰。埃利亚松曾经说过:“一个人来到博物馆,认识到自己竟然如此重要,自己的付出可以是一种贡献,那将是多么有益的一次经历。”对不起,笔者有意曲解了他的本意,不过放在流量变现的语境下依然有效,便是他的高妙之处。

《盲亭》,2003,木、钢、油彩、玻璃(黑色和透明),250×750×750cm,2015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红砖美术馆收藏,© 2003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在共享经济的时代,门票从博物馆和美术馆系统中作为需向官方上缴的必定收入,转换成了“商业”展览中的一种众筹的方式。商业化,从来都不是一个贬义词。这种从学术向商业转化的展览思路,除了技术上的推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外,赋予这些IP新价值的正是这个时代。

亲民、互联、流量:文化IP 的品牌化

从人文感怀的当代艺术创作到文化建构与流量生成,在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自己构筑的结构中相辅相承,颇有英雄主义的气质。IP具有独特的内容、自带话题、持续的人格化演绎、新技术的整合运用和有效的流量变现能力等等。其实,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艺术家一直都努力地朝着IP化的方向前进:不论是个人创作方法论上的推动和完善,还是依赖于个人风格的尝试,甚至形成符号这种强化记忆的手段,从未停止。艺术家自觉的IP化,在当今绝不失为一种良性的应对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大众传播的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和艺术前沿的创意推到大众面前。这才是艺术干预社会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

《冰之象》,2014,可变,安装视图,先贤祠广场,巴黎,2015年,图片由 Martin Argyroglo拍摄,艺术家提供图片

IP定律认为,内容是购物的依据,人格信用是入口,场景是即时性流量。真实的达人持续产生内容,流量效率来自好口碑,人是渠道。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并没有那么多的隔阂,定律的成立都那么顺理成章。埃利亚松的作品总是展现出极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尤其在公共项目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2015年的“冰钟”。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埃利亚松与丹麦地质学家明尼克· 罗欣合作,从北极的格陵兰地区取了12块浮冰,然后将这些已经存在了2万年的冰块摆成环形放到巴黎的先贤广场上,让数十万的人们在巴黎感受这些冰块装置。路过的人们触摸冰块,感受它的寒冷,见证冰块的消融,有的人热情拥抱冰块,有的人对冰块有少许的破坏欲,而孩子们,则有不少选择啃冰块一口尝尝滋味。冰块触感凉而坚硬,但也随着时间化成水进入地下,它们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切身体验气候危机的机会。

埃利亚松说,“在今天,生态系统是被当作社会的模范来看的。我们正在选择一种更具渗透性的自我观,这渗透取决于我们不仅要能认同其他人,还要认同地球、动物、物品、结构这些通常不会认同的东西,在他者之中看到我们情感需求的映像。”在很多作品中,埃利亚松为人的价值讴歌,以温情为底色,用他的观察与思考,同时借助多维技术,在一个个“貌不惊人”和“必需吸睛”的作品,与“惊艳四座”的空间中,找到了神秘的联系。

《冰之象》,2014,可变,安装视图,先贤祠广场,巴黎,2015年,图片由Martin Argyroglo拍摄,艺术家提供图片

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一定是深谙互联事理,在互联网领域也是纵横捭阖的。他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这与他艺术项目与多领域精英的合作不可分割,加上他对趋势的把握常常让人惊叹。“月球计划”便是一滴水见大海的互联网项目。

在2013年11月9日柏林举办的“FallingWall”大会上,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和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发布了名为“月球”(Moon)的在线绘画计划,这也是两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首次合作。“月球”计划基于互联网,用户登陆其网站后通过邮件注册或者凭借脸书和推特帐号登入该项目,之后便可选择在虚拟“月球”的任何角落用数码画笔进行涂画。每一幅绘画都会被保存在项目中,可被随时观看,也可以被用户分享到其社交网络中去。

“月球”计划是一个构筑平台的行动,不仅鼓励个人表达,也关切集体参与的重要性,同时它展现了在互联网时代艺术是如何穿透既有地理、政治、和经济界限的,“创造力可以突破任何边界。没人能阻挡想法、风和空气”。

共建人格、众筹态度:人类靠记忆来完成自我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一份2016年的“全球私人美术馆占有率最高的艺术家”榜单中,时年49岁的他位列毕加索之后,排名第八。但是,埃利亚松的展览从不局限于画廊和美术馆,虽然《河流》与《天气计划》都是艺术空间中的杰作,是纳入艺术史的可圈可点的案例,但IP的内容膨胀需求与自扩张属性,一定是始于平台但终将超越平台。在《天气计划》等等作品中,都唤醒对群体的尊重和共同的体验感和心理感受,超级内容就是这样,共建人格,同时也众筹一致的态度。

《你的彩虹全景》,2006-2011,建立在 ARoS Kunstmuseum 的特定场地项目,Ø 50m,独件,装置视角,丹麦,2011,照片由Thilo Frank拍摄,©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

埃利亚松的作品非常有趣,但是叙述起来却并不那么有趣。笔者一直认为视觉艺术自有它的逻辑——更何况参杂着触觉、嗅觉和体觉的埃利亚松的作品。这些艺术语言区别于文字语言的不同,也就是文字不能转译的苍白之处,恰恰是艺术语言的独立性与不可替代的品质。比如,要在山川河流面前展开一段文字,自有它的欣喜。

泰特美术馆的《天气计划》展览已经无需多言,除了纽约瀑布、《绿河》等等作品,他还曾在丹麦阿罗斯奥胡斯美术馆搭起一座长150米、宽3米、直径52米的由全色系光谱玻璃环绕组成的天桥。漫步在通道之中,人们可以看到360度彩虹一般的城市。是的,你可以在这个作品中走来走去,因为走动,你和它有了某种关系。

《你的彩虹全景》,2006-2011,建立在 ARoS Kunstmuseum 的特定场地项目,Ø 50m,独件,装置视角,丹麦,2011,照片由Thilo Frank拍摄,©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

在《绿河》系列作品中,埃利亚松将一些天然的绿色颜料倒入洛杉矶、斯德哥尔摩、挪威和东京等地的河中,无害的翠绿色用触目惊心的方式博得了众人关注,因为色彩,水流的走向和快慢进入了人们驻足时的视野和思考。大水是文明的起源,在城市中,水流持着它的能量流过城市,流通、勾连起城市内部的关系,并意味着和其它城市或生活聚集地之间的能量关系。时间上的急与缓、空间上的高与低、回旋与湍流,“隐藏”在明亮绿色的扩散和形态变化中。

在纽约曼哈顿东岸的人工瀑布更来自于艺术家在冰岛的体验,埃利亚松曾回忆他在冰岛山川中的步行,眼见的山川瀑布会因为自己离它们的远近而感觉不同,就像在纽约的瀑布,瀑布的主体是4座巨大的矩形金属支架,通过管道与设备将水从哈德逊河中抽出,再经由金属支架的人造平台倾泻而下。当然,纽约适合这样直接粗暴的方式,即使因为地球引力,水落下的速度相对一致,但是观者离这个装置的远近会带来不同既视感的速度;同时,人们又在水落速度相同的这一共识中,再次审视这个看似直接的艺术作品。

《你的彩虹全景》,2006-2011,建立在 ARoS Kunstmuseum 的特定场地项目,Ø 50m,独件,装置视角,丹麦,2011,照片由Thilo Frank拍摄,©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

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用水流来召唤空间和时间并使时空维度有了形状和速度,埃利亚松用一种可感知的方式对无限的概念进行丈量,使人类个体在某个特定的瞬间貌似可以进入一个大同的世界。这个大同的世界,并非囿于社会概念,类似于公共空间、民主、个体等,而是日、月、星、晨、冷、暖、变化与恒常。

在这个语境下,成人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立场,已经消解,这个时刻的艺术不在国家政权之间、不在不同的或对立的文化之间,而在人类和自然的经验之间。是相通的经验使人与人有关,是人类对自然记忆的这种“习得性”,让一众成为一人,让这个“人”可以在“作品”中走来走去。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的当前体验是一个主观问题,不仅如此,我们对眼前所见事物的理解,也会受到记忆和期待的高度个人化的影响。”

埃利亚松的IP 工作方式:圄于厨房与爱

基础的文化,是一个很难从地球引力中脱离出来的东西,它基于我们每天生活所要掌握的内容。

埃利亚松的很多作品都是激动人心的,即使时过境迁仍旧在脑海中荡漾,在极简或绚丽的作品背后,是极为复杂和艰巨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的研究和内容的制作上,严谨的埃利亚松广泛地与多领域的学者在一起共同切磋。建筑师和几何学家埃纳尔· 索尔斯泰恩(Einar Thorsteinn)是已经与埃利亚松建立了十几年合作关系的老伙计,在作品的材料、形态、结构和力学等很多复杂的方面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当然,团队中也不乏中青年骨干和艺术家们,例如日本的艺术家姐弟SHIMURA Bro,一边在埃利亚松的工作室实现着埃利亚松的作品,自己的创作也在东京画廊+BTAP的进行着展览。

《我的周围是你的现在》,2000,镜子、天窗、混凝土砖、排水管、石膏板、 绝缘层,尺寸可变,安装视图,Tanya Bonakdar 画廊,纽约,2000,图片由 Oren Slor 拍摄,艺术家提供图片;neugerriemschneider, 柏林 ; Tanya Bonakdar 画廊,纽约

埃利亚松在柏林的工作室更像是一个聚集各路神仙的实验室,问题的研究、不同国籍、不同方向的精英聚在一起头脑风暴。这足以让世上绝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装置艺术家艳羡不已了。艺术与科学,这个相伴相生的古老命题,总是在自我更新中大放异彩,这种生命力着实令人慨叹。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埃利亚松的作品和创作的行政管理工作(pureadministration);二是与创作理念相关的设计工作(design process of ideas that are developed);还有一方面是广泛的研究性工作(quite widespread research),包括所有埃利亚松和工作室感兴趣的问题,从埃利亚松的作品体系中不难知道,空间几何学(space geometry)研究正是他尤为关注的的方面。

《声音银河》,2012,不锈钢、镜、卤素灯,506.5cm,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红砖美术馆收藏,© 2012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将艺术社会化、有更为宏大的艺术探索空间;实施过程项目化,具体的执行步骤保证作品呈现时的精致度,研磨让思想的表达更加准确。在一个北欧人的工作方式中,反复开会恐怕远不及食物让人清爽,“圄于厨房与爱”的不仅仅是埃利亚松,是高寒国家人们对围桌团坐来对抗黑夜与低温的心理需求。当然,埃利亚松也会饶有兴趣地讲述到,他老爸除了是一名艺术爱好者,还是渔船上的厨师。同样游历欧美的村上隆便不会这样,作为厂长,他建立了1000人的厂房,按部就班地进行古老图形和现代图像的重组与个人意志的输出,在商业上取得了斐然成绩,当然,商业化从来都并不只是贬义词,但工作时的温情程度或不如一茶一饭那么亲民。

《明日共鸣器与昨日共鸣器》,2018,棱柱玻璃环、彩色滤光玻璃(黄、蓝紫)、LED 灯、LED 驱动器、不锈钢、油彩(白)、线,尺寸可变,2018 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由红砖美术馆提供,© 2018 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

埃利亚松的展览就是天生带感,自带势能,最重要的是以人的连接为中心,而不是以简单的信息推送为中心。视频+红人+有趣+易转发=口碑,不,艺术不是渠道和方式,内容的王冠很重,远没有那么简单。

埃利亚松已经走出自己的舒适空间,走出博物馆、美术馆,走向街头,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真正存在的文化之中,并进行创作。事实上,埃利亚松所提出的那些基于艺术和环境的“话语”,正经历着时间的考验,在沧海桑田的未来中也会面目全非,也许放之四海皆准。流量可以流动,万物生长有自己的路径,人格像影子随行跟随着故事。穿越过闪耀的场景,看到被追逐着的文化构建过程中有所有人的步伐。

《未思之思图志》,2014,不锈钢、油彩(黑)、HMI灯、马达、控制单元、镜面箔、铝、织物,尺寸可变,2018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邢宇,由红砖美术馆提供,© 2014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对于视觉艺术从业人员来说,画面和图像对空间、质感和细节的遗漏,是不能让人确信的。所以,空间互动这个过程不但伴随着审美的期待和创造,还在于完成时空转化的过程,既然“同一时间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那么每一次艺术家的IP创造所带来的对创作灵感的激发更是重要的。对于“人生”、“生命的长河”这诗意且虚无的概念来说,每个切实和具体的“此刻”才是最为真实的。“人类是对世界的一种有限的丈量。”它给我们一种冲动,那就是,放下笔和纸,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离开座位,走出去,脱下鞋,在IP时代的泥土上踩一踩。

人已赞赏
艺术市场观点评论

文化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品质

2019-1-15 17:37:10

艺术市场观点评论

新纪元 看文化类展览如何“圈粉”

2019-1-15 17:39: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